新闻中心
NEWS
“政产学研”四位一体为经济社会建设作贡献——四轮驱动成就“浙大模式”(《人民日报》2011年04月29日18版)
日期:2011年08月15日

编者按

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一样,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也是大学的重要职责。大学不是象牙塔,在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如何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大学面临的时代课题。近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今天本版刊发浙江大学等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报道,以期引起人们对这一话题的关注和重视。
 
4月19日,全国助残日前夕,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浙江大学、浙大网新集团共同创办的中国残疾人信息和无障碍技术研究中心创建的"中国残疾人服务网"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开通。"一项新机制和新技术的结合为残疾人共享社会文明和高品质生活提供了有效保障",国家科技部领导给予了高度评价。

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的浙江大学,多年来立足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任务,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建立并完善"政产学研"四轮驱动的新模式,不断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作出大贡献。


政产学研    四位一体构筑大平台
政,即政府,通过制定战略规划和激励政策、提供资源条件,对高校发展起到引领作用;产,即产业,为高校成果转化、教育培训等提供舞台;学,即学校,是高校服务发展的主体;研,即研究机构,提供知识创新成果,是高校服务发展的载体。


在中国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四种典型模式中,"政产学研"四轮驱动的"浙大模式"是唯一以高校名称命名的模式。


2010年深秋,湖州市长兴县浙江大学农业试验站的试验田里,满眼金灿灿。首批中试的转基因良种水稻熟了。这是"中国绿谷"结出的一粒金色的果实。创建不到两年,浙江大学农业试验站已经引来多只金凤凰:国家转基因试验基地、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基地、农业部畜牧养殖生态小区以及浙江省转基因作物实验基地等纷纷在此落户。


与湖州共建新农村实验示范区,是浙江大学在"十一五"期间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典范和缩影。与此同时,与杭州市共建"和谐杭州示范区",与宁波市开展全面战略合作,与舟山市共建"海上浙江"示范基地,与江苏省、山东省、湖南省等开展省校合作,为促进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统筹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和人力支持。


这是一所大学与一座城市共同上演的人才"协奏曲"的一个乐章。2006年11月23日,杭州市和浙江大学决定将双方"打造世界名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融为一体,打造以浙大紫金港校区为核心的"和谐杭州示范区"。每年选派赴杭州市挂职的10名浙大青年干部,成为推动市校一体化发展的一个纽带和桥梁。除了提供大量的人才支持和咨询服务以外,浙大在与杭州的科技合作中实现了"四个80%"。杭州市重大科技创新计划项目中,由浙大承担或参与的占80%;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IT龙头骨干企业中,浙大教师参与合作或创业的占80%;杭州农业龙头企业中,与浙大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的占80%;杭州市农业科技项目中,由浙大教师承担或参与的占80%。其中,农业科技重点项目100%由浙大教师承担。


如今,这一以政府为制度创新主体,大学为创新人才泵、技术源、思想库和文化传播者,企业为市场、生产、投入和受益主体的创新体系和工作模式,在浙大与地方的合作中不断被成功复制。


2009年2月8日,新学期开学第一天,校长杨卫率团赴义乌,进一步推进浙江省最强创新活力高校和最强创业激情城市之间的合作,书写浙大与义乌及当地企业、产业相互推动发展的大文章。一个月不到,3月6日,学校又组团赴舟山"海上浙江"的主阵地,进一步加强与舟山市的全面合作,共同推进"海上浙江"建设工作。不久,浙大与浙江省内11个地级市及经济强县、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部分经济发达城市均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校地合作如火如荼,政产学研四轮高速运转。


2011年4月25日,新任浙江大学党委书记金德水亲赴浙江龙游,见证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与龙游县人民医院医疗合作协议签署及浙大附属一院龙游分院揭牌。如今浙江大学七大附属医院在全国以多种形式建立的医疗合作平台已达数百项。


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浙大对科研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和完善。目前,学校已经形成了完备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业技术推广等六大服务体系,为成规模、系统化地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平台支撑。


顶天立地    互动共赢催生大成果

"每一项成果都有生命周期,教授们花了很多心血研究出来的成果,如果不及时向企业转化,这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从1994年进入浙大开始,浙大化工机械所所长童水光致力于将研究所的科技成果推向社会,为企业节能减排、转型升级服务。他研发的"通用锅炉热力计算系统"系列成果,已经在国内30余家A类锅炉企业的数千台锅炉中应用,已累计为相关企业创造新增产值近40亿元,创造新增利税近7亿元。


"顶天立地,就是要顶基础科学之天,立应用技术之地;顶一流高校之天,立中华之地。"浙江大学校领导说。浙大把自己的发展与浙江的发展、国家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结合学科特点,组织力量,面向国民经济的重点支柱行业以及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等重点企业建立学科与行业间密切的战略合作关系,推动以浙江省特色块状经济为特征的面向区域性行业发展的合作。


2008年10月,在浙江大学支持诸暨市创业创新行动计划启动仪式上,浙大和诸暨市共同建立了9个面向产业领域的科技特派员团队,来自浙江大学不同学科的24位专家、教授受聘为团队的特聘专家。科技特派员团队的组建,是浙大进一步延伸和深化在浙江全省推行的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探索和尝试,有效地改变了过去纯粹以专家个人解决企业具体难题的合作为主的单一合作形式,以团队形式承担项目,其层次、质量与显示度进一步提高。


多年来,浙大以其文理工农医经管等多学科交融的综合优势,通过承担事关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问题的研究,为区域发展提供高水平的理论和技术支撑,引领区域发展。"十一五"期间,浙江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者完成的百余项研究成果为政府所采纳,包括26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和国家发改委重大项目的成果。


作为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的重点项目,经过政府部门、浙江大学的共同努力,《宋画全集》编辑出版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截至2010年底,《宋画全集》北京故宫卷正式出版发行,大陆部分的编辑工作基本完成。


没有收藏一幅宋画、没有宋画研究领域的顶级专家,仅仅依靠地处南宋"都城"这一地理优势,浙大牢记大学文化传承的使命,再次依靠四轮驱动的"浙大模式",将分布于全球100多家收藏机构的1500多幅宋代绘画集结成一套"全家福",打造迄今为止最权威、最完整的宋画图像与文献集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国家文化事业改革与发展,为浙江文化大省建设,为浙大人文社会科学的振兴作出了大贡献。国家领导人评价,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十一五"期间,浙江大学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368项,2006年至2009年面上基金项目获批数连续四年位居全国高校第一,获批重点、重大项目及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也居全国高校前列。从2008年起发明专利授权数连续3年居全国高校第一。

  

立学为民    情系西部坚定大选择

"抗日战争期间,西部地区人民接纳了西迁办学的浙大师生,为学校办学提供了相对安宁的环境和力所能及的帮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浙大的领导说,服务国家战略、服务西部地区,是浙大义不容辞的责任。


长期以来,浙江大学把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工作纳入创建一流大学的发展规划,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同时把对第二故乡贵州的浓厚感情融入对口支援工作中,形成了举全校之力服务西部的工作格局。


2002年2月,时任浙大理学院副院长的陈叔平教授赴黔出任贵州大学校长。在浙江大学的支持下,陈叔平与贵州大学领导班子成员一道,带领贵州大学历时8年,实现了工程院院士、重点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精品课程等诸多领域零的突破。在双方校领导的推动下,两校在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方面摸索出了一套东西部高校合作共赢的有效机制。


支援西部,浙大还创造了多个第一: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建在东部的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在东部高校开办了全国第一个MPA西部领导干部班、建设开通了第一个西部村官培训网、完成了第一个西部生态建设规划……2010年8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表彰了一批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与个人。经教育部评选推荐,浙江大学荣获"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荣誉称号。


2010年9月27日,西子湖畔的浙江大学与相隔万里、地处沙漠之边的塔里木大学正式结成合作伙伴。这一由浙大向教育部"讨"来的合作,成为浙大主动服务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又一新任务。